中国绿色时报|吴志辉:用科技撑起产业发展的未来

文章来源:腾讯网 发布日期:2021-09-08 浏览次数:1584

白露到,竹竿摇;遍地金,满肩挑。


每到金秋山核桃收获季节,安徽省宁国市山核桃产区就呈现出民谣中描述的景象。林农兴高采烈,忙于采收的同时就会想到一个人——宁国市林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吴志辉。正是他20多年来坚持病虫害防治研究,普及推广山核桃病虫害防治技术,传播科学种植经营之道,给昔日深山里“靠天收”的山核桃注入科技“大能量”,将山核桃培育成增收致富的“摇钱树”“金果果”,每年给林农增加6亿元的收入,撑起了宁国市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的未来。


用心坚守 科研创新硕果丰


1996年,23岁的吴志辉从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毕业分配到宁国市林业局森防站工作,开始了与林为伍、与森林病虫害打交道的生涯。


宁国市地处安徽东南部,是全省重点林区,森林覆盖率79%,又是“中国山核桃之乡”。丰富的森林资源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刚参加工作不到一个月的吴志辉,第一站就来到霞西镇一个偏僻的林场蹲点3个多月,从事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在这里,他第一次看到山核桃树。刚参加工作的吴志辉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跟随他们下乡开展虫情调查、病虫害防治,白天爬山头调查、晚上整理归纳资料。


在下乡调查期间,细心的吴志辉发现,山核桃树的病虫害多且严重。在与林农交谈中,他得知,虽然宁国山核桃种植历史悠久,但大部分林农或疏于管理,或管理不科学,导致山核桃病虫害严重,产量、品质下降。


“山核桃分布在皖浙交界的天目山一带,宁国是主产区之一,可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我应该做点什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吴志辉利用下乡工作和节假日机会,跑遍了全市产区180多个山核桃种植地开展调查,弄清病虫生活习性、不同季节与时段病虫害发生规律,尝试配比不同浓度药剂防治等,一步步探索、研究。


花蕾蛆是影响山核桃产量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以幼虫在雌雄花内吸取营养导致花蕾变黑凋谢,从而造成山核桃产量下降,甚至颗粒无收。因为该虫体微小具隐蔽性、发生时间短,防治困难。“为了掌握病虫的习性,那时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时间在乡下。”吴志辉说,“和同事一起骑摩托车、自己搭班车都是常事。”在山林地块,他穿梭于山核桃林中,进行观察和研究;在农户家里,他虚心向林农追溯调查。


为了研究病虫害,他常常把长有虫子的山核桃树枝条带回家,怕吓着家人,就在阳台上研究;为了便于日常观察,他在小区院子里种了3棵核桃树;为了得到更专业的学习,他又读了安徽农业大学在职研究生……日复一日,坚持着。“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坚毅的性格和执着的做事风格对我影响很大。”吴志辉很感谢家庭的教育,“认准了一件事,不管困难多大,都要坚持下去。”


凭着这股韧劲,吴志辉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彻底弄清楚花蕾蛆等主要病虫害的生活习性,找到了防治的最佳办法,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同时,他又耗费10多年时间,攻克了另一种影响山核桃产量的病虫害——溃疡病的技术难题,找到了便捷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在产区推广。包括这两种影响山核桃在内的主要病虫害的研究中,吴志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高学术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省同行业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病虫害技术难关的攻克,吴志辉又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病虫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壤退化和山地环境遭到破坏。”吴志辉下乡调查发现,受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影响,当地许多林农大量使用除草剂等,不仅林下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还导致山地生态系统结构失去平衡,继而造成山核桃树抗性下降,极易遭受病虫危害,“要想从根本上防止病虫害的发生,必须从源头上下功夫,对山核桃林地进行生态修复。”在吴志辉的技术主导下,宁国市在全国山核桃产区率先实施生态修复与重建工程,全面禁用除草剂,推广8000余台割灌机,对于促进山核桃产业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12年以来,在市林业局领导重视和同事们配合下,吴志辉先后在主产乡镇建设了4个、面积共5600亩的山核桃示范基地;2015年,宁国市在全国山核桃产区首次开展了直升机防治山核桃病虫害示范工作;2019年,建设全国产区首条单轨运输机线,率先推广无人机防治,随后又在全国产区率先推广山核桃全程托管工作……


20多年来,吴志辉在山核桃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主持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主持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6项,选育山核桃良种5个,省级以上科研推广项目15项,获省级以上科技成果8项等。


用情传技 科学种植深扎根


“吴老师,今年给花蕾蛆打药的时间到了吗?”“我家山核桃树叶子发黄,该怎么办?”每年3-8月,是山核桃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时期。这个时间段,吴志辉的电话响个不停,往山里跑得也特别勤。


“我最大的财富就是结识了一大批林农朋友,有了他们的实践,才能逐渐完善我的技术框架体系。”吴志辉告诉记者,“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推广应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作为基层科技工作者,把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中,把技术传授给林农,促进产业发展,这才是我追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一边开展科研,一边采取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开设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林农传授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科学经营之道。


“吴老师的课通俗易懂,很实用。”“这样的课堂,贴近基层,我们很需要。”现在,只要他开办培训班,原来不买账的林农也都自觉来听了,不仅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连室外也有人趴在窗台上听;不仅本地人来听,就连周边邻县和浙江临安等主产区的林农也慕名而来。近10年来,吴志辉创办山核桃种植者公益大讲堂,开展各类培训300期以上,培训林农超2万人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吴志辉开始运用新媒体普及山核桃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2011年,他开设了“宁国山核桃”凤凰博报;2017年,开设“山核桃种植者”微信公众号,现有粉丝2300多人。10多年来,他累计发布技术信息600余条,总点击量超过30万次;培养山核桃林农“土专家”100余名。


甲路镇石门村村民程来平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他家里有400多棵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种植的山核桃树,过去由于管理方法不对,年产量多的也不过千把斤,少的仅100公斤。一次,程来平到林业局咨询,吴志辉向他讲解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并建议他参加培训班。此后,他每逢培训班必到,且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生产中。4年过去了,他家山核桃产量增产了1500多公斤,去年达到2500公斤,而且果实饱满,刚收下就被人买走了,每斤价格还比别人家高2元,共收入14万多元。“我是尝到了科学管理的甜头了。”程来平高兴地说,“现在,村里有六七个人都在跟我学呢!”


在吴志辉和同事们坚持不懈的推广下,山核桃科学种植技术已在林农心中扎下根,昔日“靠天收”的山核桃已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全市山核桃面积由1996年的18.67万亩发展到40.4万亩,年均产量由不足1000吨提高到1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首位和全国第二位。


用力谋划 乡村振兴新蓝图


25年来,吴志辉扎根一线,服务林农,成功解决了我国特有坚果山核桃生产中的一系列难点问题,在山核桃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等多个领域取得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研究成果。他个人也先后荣获“安徽青年科技奖”“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面对荣誉,吴志辉表示,自己只是专注一点,从事的时间长一点。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没有同事、林农的协助,没有家人的支持,自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更重要的是,这个产业现在的问题还很多,路还很长。


从森防站到林检局、再到现在的技术服务中心,岗位变了,但他服务林农的热情和干劲一直没变。谈及宁国市山核桃产业未来的发展,吴志辉说:“我希望能够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技术服务团队,更好地为林农服务;也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包括政府、企业、林农能够进一步重视并支持山核桃产业的发展,守护好大自然赐予宁国百姓的这个特殊礼物。”


“把山上生态修复好,提高山核桃产量,增加林农收入;再进行村庄整治,绿化、美化,改善人居环境,将产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发挥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吴志辉向记者描绘着山核桃发展的美好蓝图。


如今,这幅美丽画卷已经展开。在宁国市万家乡云山村桐子坞村民组,我们见到了吴志辉心目中新愿景的雏形:山上是绿影婆娑、长势良好、初结果实的山核桃林;山下村庄,道路整洁、楼房鳞次栉比,路边外侧是盛开的月季、紫薇等及绿化树木,内侧是村民栽植的攀枝蔬菜;一条水泥路将山下与山上连接起来……


丨来源: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龙琳)


主办:安徽省林业局


协办:安徽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