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宁国地区山核桃林生态修复技术
文章来源:现代农业科技刊 发布日期:2020-08-04 浏览次数:1834
盛惠玲
摘要 宁国市山核桃生产中存在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通过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宁国地区实践,从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等方面总结了山核桃林生态修复技术,以期为科学恢复山核桃林的生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 山核桃林;生态修复技术;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6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3-011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宁国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地区,有“中国山核桃之乡”的称号。目前,宁国市山核桃栽植面积、产量在全国占有很大比例,为当地林农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收益[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山核桃等优质坚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山核桃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林农在山核桃生产中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肥料等,严重破坏了山核桃林间的物种及生态多样性。一方面,水土流失现象频繁发生;另一方面,加剧了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及发生程度,对山核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1]。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宁国市林业部门从丰富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山核桃林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山核桃林地的生产力有所恢复。现结合实践,对山核桃林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探讨。
1 自然修复技术
山核桃林间自然修复的前提条件是气候条件适宜、降水资源充足,自然修复的关键是对林间植被进行保护。宁国市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降水量1 500 mm左右,有着比较充足的物种资源。当地目前山核桃林生态系统虽然有所退化,但是在退化程度不严重的情况下,减少人为的干扰(杜绝在林间使用除草剂,除草可采取人工割灌的方式),通过次生演替作用一般可以逐渐修复山核桃林的生态环境[1]。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不适合造林地上也栽植了山核桃林,对于此类林地,可以任其生长,通过自然演替等作用,将一些不适合栽植的地块、品种逐渐淘汰[2]。
2 人工修复技术
2.1 建立生物带
在山核桃林的周边建立一定范围的生物带,不仅有助于防风、治理水土流失现象,还有利于增加山核桃林间生物多样性。宁国市目前生物带植物的选择要求冠幅较小,如紫穗槐等。如果山核桃林间的郁闭度在0.7以下,则可在周围沿着等高线按照株行距0.15 m×6.00 m左右带状栽植紫穗槐,山核桃林间的空地上也可按照株行距15 cm×25 cm左右进行紫穗槐的小块栽植[2]。对于土壤侵蚀退化程度中等的区域或者坡度较大的林间,可结合实际情况提高生物带的栽植密度。紫穗槐栽植的前2年施肥要增加氮肥、磷肥的比例,为快速生长创造良好的肥力条件。栽植后第2年的冬季即可开始刈割,注意刈割的高度控制在10 cm以下,第2年以后每年需要刈割2次,分别在5月底和7月底各进行1 次,之后将刈割下来的植被直接作为绿肥覆盖在林间地表上,或者埋在林间土壤的浅层[2]。有的山核桃林间土壤侵蚀程度比较轻,可以选择宁国市当地的一些乡土性树种,如黄荆、木槿等,采取等高線带状的方式栽植,以每个带栽植2~3行为宜,管理时修剪下来的枝条、树叶等均可作为山核桃林间的绿肥。如果山核桃林间的郁闭度较大,则可以选择一些耐阴性的灌木,如南天竺等,沿着等高线带状种植,每条带控制1~3行即可[1]。
2.2 林地生草措施
通过在山核桃林间实施生草栽培,不仅有助于地温的改善以及表层土壤湿度条件的提高,还可以提高林间土壤中养分转化效率以及肥力水平。在自然生草的同时还可以种植一些当地的乡土绿肥,增加山核桃林间生物多样性。如果林间的土层比较浅薄、耐旱能力不强,则绿肥的栽植类型可选择胡萝卜;如果土壤较为深厚,则可种植油菜等。绿肥的播种时间适宜在每年的8月底至9月初,不需要提前整地,直接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撒播,一般播量为15~24 kg/hm2,出苗后14 d左右撒施复合肥15.0~22.5 kg/hm2作为追肥,第2年进入4月后即可砍倒绿肥铺在林间地表[3]。
2.3 科学营林
对于现有的山核桃成熟林,在种植绿肥的同时,可在施肥技术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多施有机肥、生物菌肥等,如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油菜籽饼肥等,可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搭配使用,施肥一般采取穴施、沟施等方式,钾肥可在每年5月中下旬施入。有的山核桃林间土壤偏酸性,可适当施入草木灰,注意草木灰不可与化肥同时施入。施肥坚持少量多次的原则,每年施肥的次数应达3次以上,分别在3月中下旬(萌芽肥)、6月下旬至7月初(生长肥)、山核桃采收后的2周左右(复壮肥)施入。在现有的山核桃生产区域内不可再营造规模比较大的纯林(成片面积控制在5 hm2以内,对山脊上原有的乔木、灌木等植被带进行适当的保留),禁止在坡度35°以上的山坡营造新山核桃林,注重适地适树;可在山核桃林内栽植当地的乡土树种进行块状或者带状混交,整地方式为块状整地、带状整地等。对于一些产量不高、长势衰老的山核桃林,要及时采取更新措施,如逐年择伐、截干更新等;如果山核桃林间的密度过高,则可适当保留长势健壮的苗木,控制苗木密度为204~238株/hm2[4]。
2.4 综合防治病虫害
山核桃林间易发生病虫害,在防控上要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多选择人工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2.4.1 人工防治。勤观察,及时发现山核桃林间的病虫害,将产生危害的枝条、树皮、叶等清理干净并带出林间进行集中烧毁处理,避免病源在林间扩散蔓延。有的虫害发生后,在林间可见到明显的虫卵,如天牛等,虫卵一般产在啃咬树体形成的刻槽里,此种情况可以人工清除虫卵。
2.4.2 物理防治。害虫对光线表现出一定的趋向性,可以在山核桃林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等,以有效地防控林间食叶性害虫等,同时不会对林间的天敌生物产生危害。建议在山核桃病虫害的防治中大力推广物理防治,对林间生态修复起着积极的作用。
2.4.3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见效快、操作简单,但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且多次使用也会导致害虫抗药能力增强[1]。因此,化学防治中在选择药剂以及药剂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毒性低、残留时间短的生物性农药,杜绝在山核桃病虫害防治中应用毒性高、残留期长的药剂;二是按照使用说明书施药,不得随意加大用药量及增加用药次数,做到适时适量用药;三是不可长时间使用同种药剂,应交替使用药剂。
3 结语
山核桃林地生态修復需要较长时间,要坚持尊重科学、按照自然规律的要求实施。通过在宁国地区推广生态修复技术,目前恢复情况良好,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复层林分结构,未来会继续推广,进一步探索更多、更好的生态修复技术。
4 参考文献
[1] 祝霞,钱建华,俞遴,等.山核桃林生态修复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09(12):18-19.
[2] 胡乐华.山核桃林地生态修复技术与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22):85-86.
[3] 梅倪祥.山核桃产区林下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113.
[4] 周德胜.山核桃林地生态修复技术[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5):75-77.